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21号)

来源: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更新时间:2018-06-11 点击:1390

发布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2018-05-28
失效/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沪府办发〔2018〕21号
实施日期:
状       态: 现行
备       注: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5月28日

  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总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把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位置,打造产品绿色、产出高效、产业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发展全过程。

  ——坚持以绿色供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突出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协调统一,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构建以资源管控、环境监控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绿色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坚持以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监管为基本遵循。既要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又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加大政府支持和执法监管力度。

  三、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2018-2020年)努力,本市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到2020年,划定建设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和12个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以上;标准化蔬菜园艺场绿叶菜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耕地质量等级提升至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产环境更加清洁有序。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全市化肥、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分别减少至7.9万吨和0.3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地产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20%以上。打造20个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功能布局,发展绿色产业

  1.优化功能与生产力布局。以保障蔬菜有效供给、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做强特色农产品为目标,将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以下称“三区”)建成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生态高效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相关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重要农业信息的精准化管控,确保相关地块用途稳定。进一步优化作物茬口布局,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扩大早熟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到2020年,全市早中熟优质水稻面积40万亩。落实水产养殖面积24.45万亩布局规划,实现集约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全面落实《上海市养殖业布局规划》(2015-2040年),到2020年,本市域内规划管控畜禽品种的年出栏量不超过200万头标准猪。

  2.提升绿色农产品生产能力。根据市民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选取符合产业化发展特点的水稻新品种,开展示范和推广;引导地产蔬菜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扶持10万亩以青菜、杭白菜为主的大宗绿叶菜生产基地。提高绿色食品的供应量,在继续稳定本市“三品”生产总量占全市地产农产品产量70%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认证的工作力度,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供给率。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构建多种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区域。积极探索循环水养殖模式,确保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检测覆盖率达100%,档案渔业覆盖率达100%,确保地产水产品药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到2020年,全市巩固建设200家蔬菜标准园、100家经济作物标准园。

  3.打造农产品特色优质品牌。树立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整体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上海地产优质大米已经形成以松江大米、蛙稻米、北湖、海丰等一批优质大米品牌,将以市场与市民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规范稻米产加销一体化过程,增强优种、优品、优质、优价意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本市品牌大米的培育造就新模式,形成一批著名品牌。上海地产蔬菜已经形成以星辉蔬菜、多利农庄、城市超市、金山银龙、青浦弘阳等一批品牌生产企业,将继续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现代蔬菜产业链,形成蔬菜种源、标准化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连锁销售终端等产业链,持续保障一批受市民喜爱的蔬菜品种;畜牧业推进建设“爱森”“松林”“祥欣”“明珠湖”等安全优质品牌;水产业推进建设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杭州湾南美白对虾、淀山湖生态鱼等地方区域性品牌。注重提升农业品牌建设软实力,建立系统的品牌农产品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准入退出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农产品品牌推广。

  (二)保护生态资源,守住美丽田园

  1.建立种养环境养护制度。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降低耕地利用强度。推进轮作与生态种植,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和耕作层厚度。加大对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推进长江口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养殖池塘底泥的成分监测,创新池塘底泥生态修复技术,保障养殖环境持续生态健康。到2020年,累计推广使用有机肥66万吨;增加绿肥种植和冬季深耕晒垡面积,累计达到300万亩以上;推广配方肥料440万亩次,缓释肥料应用面积30万亩次;开展设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改良设施菜田土壤6万亩。

  2.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行种养结合等节肥节药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植保机械双替代行动,建立5个万亩高效植保示范点;推广新型水肥一体化等节肥、节药、节水装备。继续完善本市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病虫害监测水平;大力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统防统治植保队伍建设,提高植保防治作业效率。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回收率达到100%;到2020年,推进粮食蔬菜作物绿色生产示范点建设,每年建立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200个;在蔬菜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巩固已建成的10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

  3.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推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20个蔬菜基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设备的配套;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划保留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三年内新增1-2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每年放流水生生物总量不少于5000万尾,促进渔业资源生态平衡,改善长江上海段、黄浦江等重点水域水质生态。

  (三)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1.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抓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健全监管制度和模式,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坚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扎实做好绿色食品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查、市场标志监察工作,着力提升绿色食品权威性和公信力。

  2.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训一批懂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及监管的专业队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制定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生产者按标生产。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型肥料农药等投入品,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食用农产品准出制度,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提升绿色食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3.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率。按照“以点带面、基品兼顾、先种后养”的原则,加快推进本市种植业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试点推进水产业、畜牧业绿色食品认证,争取每年新增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000亩,畜牧类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取得突破。推进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工作。

  (四)强化创新驱动,支撑绿色发展

  1.完善绿色发展的科创体系。完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加强以绿色农业生产为重点的科技攻关。加快选育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系),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优良品种,形成5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优势的种源产业,打造1-2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在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产地环境修复、种养结合等领域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建立2-3个主导产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探索建立农业技术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借鉴国际绿色农业发展经验,加强国际间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

  2.健全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完善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支持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发展,完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商品有机肥以及高效植保、施肥机械的推广补贴机制。支农政策优先向划定的“三区”倾斜,建立与利用量相挂钩的财政补贴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养殖场配套建设治污设施。综合运用税收、政策性担保等激励政策,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

  3.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提高部、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扩大区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建立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机制,研究农业生态价值统计方法。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农业信息系统体系建设。

  4.实施绿色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把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纳入农业人才培养范畴,加大培养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其率先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绿色生产。加强绿色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到2020年,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6000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万名,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70%。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绿色农业发展纳入推进乡村振兴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内容。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参加;各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二)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完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对各区绿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开展联合督查,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营造全民行动氛围。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以宣传地产农产品为契机,做好绿色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营造各方重视、条块结合、合力推进的氛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总结工作过程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例,并加强宣传推介。

  附件:上海市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具体指标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