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食品资讯2019年食品界“谣斯卡”

2019年食品界“谣斯卡”

来源: 《舆情周刊》 更新时间: 2020-01-26 点击:474

  号外!号外!

  2019年度食品“谣斯卡”获奖名单新鲜出炉啦~

  因候选人较少

  这次的评选遇到很大困难

  随着科普力度不断增加

  打击力度不断提高

  食品谣言越来越少了

  可喜可贺!

  But

  我们依然评选出

  “优秀集体奖”和“突出个人奖”

  究竟花落谁家

  让我们来看一看

  第3届

  优秀集体奖

  最老套奖

  季节谣

  每当时令食物上市之际,相关谣言也会“盛产”。如夏季,“吃水果导致各种疾病”“喝绿茶导致急性肝炎”“葡萄被暴力催熟”等谣言就会现身。另外,这类与时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季节谣”开始出现在在各种大节小节、洋节传统节日前后。如2月份,“给黄花鱼上色”借着春节的“年货季”出现在微信群、朋友圈等。但是内容依然“老套”,只是按时出来作祟。因此,既然季节谣有章可循,那便有法可治。对付这类谣言,预防式辟谣显得十分重要。

  最无辜奖

  特质类谣言

  一些食物本身具有与其他食物不同的特质,谣言便利用这种特质加上想当然的“常理解读”骗取受众的信任。例如花青素等物质就是造谣者最常“玩弄”的成分之一,“紫薯煮熟变蓝薯”“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等谣言都是食物本身花青素类物质发生的变色反应。另外,带鱼上的“银脂”、茶叶的“茶垢”也都被谣言拿来做文章。所以,对于看起来特别的食物,比如颜色“怪异”的食物,还是需要给予“多”一些理解。

  最有科技含量奖

  科学研究类谣言

  造谣者常常利用国外专家、国外研究的早期结果来“忽悠”人,或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或“强制”因果关系。如“鸡肉致癌”“感冒病毒可以治愈癌症”“多吃辣容易得老年痴呆症”等谣言的研究结论只是体现了一个“相关性”或初步试验结果,却被简单粗暴地谣传成“因果关系”,其中包含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名词。结果就是谣言虽然看不懂,但仍觉得很有道理,十分唬人。对于国外信息,尤其是科研成果等专业性强的信息,公众普遍缺乏辨别力,这就需要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把好关,避免“标题党”,做好科学信息的科学传播,共同筑起一道“防谣”的坚实壁垒。

  最贴心奖

  “关爱”特殊人群类谣言

  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往往本身具有敏感性,与之相关的安全信息很容易引发关注。如“西班牙30多万罐假奶粉流入中国”这条谣言虽然在2018年已经辟谣,但2019年出现后仍然还有一定的传播度;另外,特殊人群还包括特殊领域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泡菜能治疗秃头”“吃一次肉相当于服用5粒避孕药”等谣言可以说是针对垂直细分领域的谣言,这类谣言更容易引发“共鸣”。因此,特殊人群类谣言的有效辟谣的方式和渠道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深思。

  最佳视觉效果奖

  小视频谣言

  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日渐火爆,小视频形式的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受公众青睐。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新渠道。如“葡萄被暴力催熟”最初从短视频平台传出,编造葡萄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暴力”催熟的谣言。此外,“5人吃小龙虾中毒死亡”“低盐饮食不健康”“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等也均采用了小视频的形式。“有视频有真相”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监测识别的难度。“眼见不一定为实”,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方面都可以“耍手段”,这类谣言还需要高度警惕。

  最冤枉奖

  食品添加剂类谣言

  “猕猴桃138天不腐”“罐头添加防腐剂”“面包五毒俱全”等都是添加防腐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类谣言。造谣者往往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危害性,导致只要食品与添加剂相关联,公众便开始“不淡定”。这类谣言屡“辟”不止,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食品添加剂滥用、乱用事件常见诸报端,公众往往谈“添加剂”色变;二是公众对于添加剂的相关知识欠缺,常常存在“只要添加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健康的食品”的认识误区;三是媒体在报道添加剂事件或者自媒体在转载报道相关文章时经常为吸引眼球故意夸大其危害性等。

  最具恐怖效果奖

  致癌类谣言

  为了增加谣言的迷惑性和可信度,造谣者往往在谣言中添加“有毒”“致癌”“致病”等标签,这些敏感词语就像“病毒”一样侵袭公众,给大家带来困扰。一方面,公众天然对食物添加剂等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这些食品谣言还在不断地加深人们的这种“刻板印象”,形成恶性循环。在坚持监测谣言、识别谣言、封堵谣言、打击谣言的同时,破局的关键还在于系统的、有计划的科普工作,真正能够用谣言易感人群喜爱信任的人或媒体、可接受的形式、易接触的渠道来展开。

  最佳逻辑奖

  质变类谣言

  谣言经常只突出“质变”,拿“质变”做噱头,有意无意省略“量变”的重要促进因素。如“吃大蒜帮助消灭幽门螺杆菌”“隔夜银耳有剧毒”都是撇开计量谈益处或坏处。“质变”确实耸人听闻,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没有“量变”,“质变”就无从谈起。因此,面对这类传言,还要再问一句:“究竟要多少量?”很多谣言便不攻自破了。

  第3届

  突出个人奖

  最佳表演奖: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

  谣言:2019年9月,网上流传一段“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的视频。视频中,拍摄者先用俄罗斯进口的苏打粉揉搓桃子数秒,然后用清水洗净,桃子表面颜色没有什么变化;接着,他又用国产苏打粉反复揉搓另一只桃子数十秒后,桃子表面开始发黑。视频拍摄者称:“千万不要用国内的苏打粉,那是毒上加毒”。

  真相: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辟谣称,视频中桃子变黑的现象与“毒”无关,其实是花青素类物质的变色反应。只要时间足够长、苏打粉的用量足够多,一般的苏打粉都能使桃子里的花青素发生变色反应。由于桃子皮相对致密,碱性液体渗入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用俄罗斯苏打粉短时间揉搓的桃子并无明显颜色变化。

  最具想象力奖:保温杯泡茶泡出重金属致人中毒

  谣言:2019年9月,网上流传一段“国产苏打粉洗桃子变黑”的视频。视频中,拍摄者先用俄罗斯进口的2019年10月底11月初,天气渐冷,保温杯成了不少人的标配。然而网上有传言称,不锈钢内胆保温杯不能泡茶叶,泡茶后会产生茶垢,茶垢会腐蚀杯子,进而析出重金属,最终导致人慢性中毒。“保温杯泡茶泡出重金属”的消息让不少人忐忑不安。

  真相: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院长杨军解释称,此说法并没有依据。茶垢是茶具内部长期容放茶水后淤积而成的一层垢物,并不含有腐蚀性成分。此外,保温杯的内壁使用的不锈钢属于惰性材料,很难被腐蚀。所以“保温杯泡茶会析出重金属”是不成立的。技术人员还对不锈钢浸泡了24个小时的茶水和玻璃杯冲泡的茶水进行了试验,检测发现二者重金属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

  最佳舞台效果奖:葡萄被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暴力”催熟

  谣言:2019年7月,正值葡萄大量上市之际,一则“葡萄被喷催色剂强制转色”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果农正在用一种罩子形状的喷雾器给葡萄喷液体,画外音中介绍“用催色剂,强制转色,变成这个颜色,7到10天就可以上市了”。在视频留言中,作者解释喷的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真相: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许文平表示,葡萄种植中没有“催色剂”转色、催熟这个说法。农作物生产所用的生长调节剂,微量使用可以促进果蔬生长或坐果,只要规范使用,对动物和人都是安全的。另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是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的,在葡萄已经快成熟的阶段喷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个做法属于非常规操作,纯属画蛇添足和浪费人力。

  最张冠李戴奖:带鱼刷银粉

  谣言:2019年11月,一则关于“带鱼刷银粉”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消息称,带鱼一摸就掉鱼鳞,而且黏黏糊糊,用水一泡还大面积脱落。有人怀疑,这是因为带鱼被刷了银粉。

  真相:浙江工商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陆冉表示,带鱼身上的“银粉”并不是被人刷上去的,而是一层由特殊脂肪形成的表皮,称为“银脂”,它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口感良好的优质脂肪。带鱼鱼体表面能刮掉“银粉”很正常,但如果“银粉”很容易擦落则可能是鱼不新鲜了。因此,带鱼的“银粉”是本身自带的,并不是刻意刷上去的。 

声明:

① 本网站所有原创/整理的文章、图表、数据、资料,版权均为食安通(www.eshian.com)所有,如需转载,须注明“来源:食安通(www.eshian.com)”,

② 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媒体的文章、图表等内容,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需保留 “来源:XXX” (非食安通)。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6219-9800

同类内容推荐: